Joe:「即使是台灣人口最多,收入較好的台北縣市,中小學少子化也相當嚴重,更何況是人口流出的台灣許多鄉村,少子化正在慢慢損壞台灣教育系統。」
走在台北市郊區的陽明山國小,學生三三兩兩在走廊嬉鬧,聲音顯得格外響亮;擁擠、鬧哄哄的校園嘈雜聲不再,空蕩蕩的操場,讓人以為還在放暑假,全盛時期學生多達1600多人,得分兩個校區上課,現在只剩 150多人,現在一個年級只需要兩個普通教室,教室空出一堆,校園也冷清多了。
打開大同國小頂樓的空教室,堆滿損壞的課桌椅,從滿布灰塵的外觀看來,顯然已塵封多時,回頭問學生「這裡以前是教室嗎?」孩子們天真地說:「我以為是倉庫耶!」
觀察台台北市區幾所中小學,都有這個共同「頂樓景觀」,各校刻意把空教室集中在頂樓,不是當儲藏室,就是供家長會辦公,國內少子化現象惡化,中小學學生越來越少,空教室也與日俱增,這是20年來,全國校園的共通現象。
「超級」名校老松國小變遷更劇烈,學生數從上萬人驟減至600人,以前上學時段,學生幾乎占滿人行道,升旗排隊至少花半小時,學生排隊上廁所,常有人忍不住就到一旁草叢解決,這些「榮景」早已走進歷史。
台北市府統計,小一新生92學年有3萬1317人,102學年驟降至1萬 8915人,預估2016年度只有1萬6857人。台北市公立小學2012年度閒置教室352間,其中以萬華區62間居冠,其次為士林區58間、中山區48間,學生消失、教室閒置,下一步可能就是廢校、併校,老師、校長丟了飯碗;危機步步進逼,讓百年名校也緊張。像雙北交界的太平國小,向來只有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入學,這兩年校方竟得製作招生傳單向兩市家長搶人,讓許多校長、老師都不勝唏噓。
少子化趨勢難逆轉,空教室年年增加,市府缺乏通盤規畫,空教室活化利用的作法、事權如多頭馬車,資源閒置浪費,市民和學子成了輸家,家長顧慮校園安全,校園開放社區及社福團體使用的尺度如何拿捏,應及早尋求共識,日本更早面臨少子化、校舍閒置問題,學校通常改為兩階段上課,白天由小學生使用,晚上變成社區大學、里民大會場所。
教育局長表示,初步規畫閒置校舍優先做文教用途,像專科教室、英語情境中心、市圖分館等,較不具爭議;同時藉由更開闊的學習空間,結合老師設計更多樣的特色課程,提升學生的受教品質。
http://vision.udn.com/storypage.jsp?f_ART_ID=1609